打井公司一提到打井,一般人总会想到家中的手压井,一两个钟头就完成。浇灌农田的机井,上午开工,下午竣工,太简单了。在五六十年代,人们还是继承了古老的打井方法。打眼砖井可不那么简单。
初冬,地净场光,农田已无活可干时,开始打井。先挖掘出3米来深(将近出水)的井框,再把预先钉好的环形井盘放到井框底,开始在井盘上一层层垒砖,一直垒到五六米高,这叫井苗。在井苗外层密缠苇梗,里外还有竖梗,使井苗抗挤耐压,增加安全系数。竖起高高的滑车。下井工作的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,他们站在泥斗里通过滑车上下井。是他们在井底拼命的干上个吧小时,就得换班。拉滑车的人们小跑似的把一斗斗泥土拉出井筒,井盘缓缓下沉,井苗露出地面的部分越来越少,井在一步步加深。井下作业那可是高风险呀!预防上面坠物,戴上柳编安全帽。遇到流沙,井苗被挤扁,那就更危险了。井打到一定的深度,井上总有一人专盯安全。有时突然挖到涌泉,井水急速上涨,拉滑车的人们就大跑加小跑,快速把井下的人提出井筒以保安全。还没有被提出井筒的人员,只好拽着竖梗一点点儿上爬,焦急而揪心的等待泥斗再一次垂下来。
而六十年代后期,打井公司打机井就务实多了。高高的三脚架,钻杆和现在的好像一样,而泥罐套在钻杆上,沉到水坑底,十来人像推石磨一样,推动钻杆带动泥罐把搅起的泥浆搅进罐里。估计罐内已满,倒推一下,用绞磨提出泥罐。再用两块特制的木板封死出口,打开灌口,放出泥浆,迅速把泥浆锄走。再把空罐迅速“唧哩咣当”放下去-----如此循环,十来天就能打出一眼机井。在当时确实是一种打井技术。
今天打井公司打井不再用那上去下来的搅泥罐了,机械动力带动钻杆下的钻头搅泥,泥浆直接从钻杆空心抽出。三五人一天,轻轻松松的就打一眼机井。改革开放了传统的打井工艺,促使打井技术飞速发展,既省工又省力,还相当安全。